發布時間 : 2024/1/23 13:26:40 來源 : 中獅化學
近年來,化妝品行業發展迅速,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化妝品行業市場規模為5169.0億元,同比增長6.4%,2025年有望增至5791.0億元。巨大的市場空間下,行業迸發活力生機,但“產品不合格”“假冒偽劣”等亂象也頻頻出現。
1月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發布《國家藥監局關于43批次不符合規定化妝品的通告(2024年第1號)》,通稿稱在2023年國家化妝品抽樣檢驗工作中,經山東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等單位檢驗,產品標簽標示為廣州市彩琳日用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小黃人嬰童補水潤膚霜(透明質酸)等43批次化妝品不符合規定。
2023年12月27日,山東省藥監局官網公布了19批次化妝品抽檢不合格。其中,“紐西之謎日常呵護防曬霜”等5批次產品的標識生產企業,均否認生產過被抽檢產品,目前這5批次抽檢不合格產品均被認定涉嫌假冒。而“璦爾博士面膜”的標識生產企業山東福瑞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對抽檢樣品提出真實性異議申請。而經確認,被抽檢樣品為假冒。“造假”成為化妝品行業的頑疾。
化妝品作為國民級消費品,其質量安全與消費者的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化妝品監管部門通過頒布實施相關法律法規,嚴查違法行為,規范行業發展,但仍有不法企業企圖鉆空子,生產不合格產品、制假造假,損害行業有序發展,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
縱觀整個化妝品細分領域幾乎都存在造假現象,不論是國產品牌還是國際品牌都遭遇假貨問題的困擾。
雖然相關部門不斷加強打擊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但制假售假卻屢禁不止,2023年,各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均有公布化妝品制假售假的案例,涉及金額不一,比如長春市某派出所成功打掉一個在某直播平臺上銷售假冒化妝品的犯罪團伙,涉案1500余萬元;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搗毀一日化產品制假售假窩點,涉案金額超500萬元等。
假貨產品成本低、價格低,制假造假行為預謀性、隱蔽性、專業性、集團化等特點,為打假增加了難度,只有司法、品牌、渠道、消費者等形成完整的打假行動鏈,才能讓假貨無處遁形。
來源:新華網